钢纤维混凝土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工程中,其性能十分重要!接下来小编带您一起了解钢纤维混凝土的具体性能。
1)搅拌设备:可使用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在纤维掺量增多时,应适当减少一次拌合量,一次搅拌量不宜大于其额定搅拌量的80%。
2)纤维加入方法:为使纤维能均匀分散于混凝土中,应通过摇筛或分散机加料。使用集束状钢纤维时,则不需使用上述设备。
3)投料顺序:采用预拌法制作纤维混凝土,关键要使纤维在水泥硬化体中均匀分散。特别是当纤维掺量较多时,如不能使其充分地分散,就容易同水泥浆或砂子一起结成球状的团块,显著降低增强效果。目前,常用的混合投料顺序为:
①纤维以外的材料预先混合均匀,在拌合过程中加入纤维;
混合搅拌0.5min 混合搅拌2min
②(砂十水泥)→+(石子+纤维)→+(水+外加剂)→搅拌→排料。
钢纤维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应较普通混凝土规定的搅拌时间延长1~2min。采用先干拌后加水的搅拌方法,干拌时间不宜少于1.5min。
(2)浇筑与成型工艺
1)混凝土浇筑:搅拌后的纤维混凝土的流动性,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拌合料从搅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所需时间不宜超过30min。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
2)混凝土振捣成型:钢纤维混凝土的成型,可使用普通的振动台或表面振动器,内部振动器则不适用。选用前者可避免振捣时将纤维折断,也防止钢纤维起团。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钢纤维混凝土的振动时间要适当延长。
3)纤维定向处理:根据结构件的受力特点,在捣实时,可以人为地使纤维定向。如采用磁力定向、振动定向及挤压定向等。
拓展阅读: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近代关于纤维混凝土的理论研究开始于1910年,由美国的Porter首创。1911年美国的Graham正式将钢纤维掺合到混凝土中,并初步验证了它的优越性。1940年前后,美、英、法、德等国先后取得了一些相关专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日本曾把它用于抗爆结构。1963年,美国学者Romuldi从理论上阐明了钢纤维的增强作用和机理,从而为钢纤维混凝土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它从小规模探索实验阶段跃进到大面积开发的新阶段。美国在1990年和1991年举行了纤维增强混凝土的专题报告会,正式拉开了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的序幕;1995年韩国举行了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的专题报告会,1996年在中国北京举行了第三届国际水泥混凝土报告会,表明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国际化。著名的化学公司如杜邦公司、3M公司、日本帝人公司等都开发出了多种水泥增强用纤维品种,并已经在高速公路、桥梁、摩天大楼、地铁、隧道等土木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的纤维混凝土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代替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在国外,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非承重构件中。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研究了锦纶短纤维对水混凝土的增强效果,安徽皖维公司将维纶用于增强混凝土。此外,一些高校和研究院所也就不同种类纤维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作用进行了研究。 |